自2019年8月参加眼整形大会开始,王璐院长手执金刀的三年,恰恰是新冠的三年。
社交,原本是美丽路上最重要的动力之一,王院长说,“我们总是需要在各种各样的社交环境中彰显更好的自己,而这样的张扬本身,就是鲜活的生命力,是自信和信念”。
但是被迫降低社交欲望的三年,本以为大家都会同时降低对美的需求,然而事实上并不是。
“即使是满大街都是社恐的现在,在一次次面诊沟通过程中,我收到的来自这一届年轻人的需求,正在悄悄的发生改变。”
王院长说,
这种变化,不是每天在一线面诊的医生应该感觉不到。
六七年前的双眼皮意愿,大家跟医生纠结的常常是模板的问题,“韩版的”、“范冰冰类型的”,像谁谁谁一样宽的,或者像谁一样窄的。这种要求通常都很宽泛。
所以,面诊的过程中,王院长认为医生最重要的工作是了解清楚客户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然后结合她/他自身的条件去展开设计。这也是星博体在那个时期能够艰难走出一条自己道路的原因。
“我们规避了很多定制化的美”,因为客户通常只是一时冲动的喜好,并没有那么理性去分析,这个理性,是医生在最初的设定中,就要坚持的。
▼▼▼
换到三四年前,在一线咨询的医生,能明显感觉到客户越来越专业,她们会跟你探讨数据,几个mm,弧度,安全性,甚至还有前期搜索大量的资料。
跟医生直接探讨术式的,这个时期的面诊,王院长说,“大家越来越重视技术输出,其实对我这样的医生来说是非常欣慰的,我很享受跟客户面诊的过程,也希望能用她们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去引导。”
“因为在技术层面,只要大家的目标是明确的,
我们基本都能够实现。”
而这两年,这一届年轻人完全不一样,上来就会跟你明确“我是谁,我需要什么” 。譬如我是主播,我的眼睛需要上完妆的时候看起来更大;我的性格偏中性,我需要看起来英气一点;
我想要前面窄后面宽,看起来更特别一点。
这一届年轻人很了解自身的特色,也很强调自我。虽然这样的表达有很多时候,略有主观和情绪的色彩。
但是这对医生来说反而是对预期有很好的认知,是非常明确的要求。
“在技术上我始终追求苛刻的细节;
在沟通上,我希望能把我的专业,科学地表述清晰且能让大家明确get;
在结果上,我更希望每个人能彰显自身的特色,这是审美的进步。”
当然。这样的需求,对医生来说要求更高。 王院长说,某种程度甚至比金刀奖还要高,还要难。
因为金刀仅是技术的考验,哪怕像王院长这样身为金刀的演示医生,也只是加塞了医生的表述逻辑和手术的观赏性。
而面诊这一届年轻人,身为医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远超医学本身。
如今,她们跟医生的距离也更近。她们在意自己是不是被尊重、被更温柔的对待。
正如客人所说,“不论是王院长本人还是她的操作,都很柔和很温暖。她会给我巨大的安全感。”
高标准的技术是医生职责的根本。而与求美者真诚对望,正是那些远超医学本身的至高追求。
▼▼▼
“赏心悦目+识别性,是个系统的概念”。心理学与情绪美学、性格与人格、星座与面相、二次元与星际穿越……许多元素碰撞相融,年轻复杂有趣。
宽度的分毫,弧度的平翘,角度的扬抑……对术后观感的影响非常大,这种影响某种程度上就是“气质”的区别,是“高级感”的区别。
这也就使得如今的眼整形,需要更新的意识形态,更精细的设计,更苛刻的执刀。
手术只是短暂的以小时论的过程。但是,年轻的人生,要和广阔的世界过招。需要被世界记住的过程是漫长的。
要成就一个个鲜活而特别的个体,眼整形医生,
也是鲜活而特别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