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的社区绘本馆里,我曾经看到过一场特殊的展览。墙面上挂着歪歪扭扭的线条、色彩碰撞的色块,甚至看不出形状的“抽象派”涂鸦。但画旁贴着手写的注解:“第一次发现,画得‘不像’反而更自由”“原来画画时,心跳声比掌声更好听”。有个同学在朋友圈写道:“从前总问‘我能画好吗?’,现在只问‘今天想画什么?’。”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湖心,激起的涟漪蔓延到无数人心里——画画这件事,什么时候开始需要“资格认证”了?
我们总以为,画画需要天赋、需要技巧、需要画得像大师。于是,无数人拿起笔又放下,因为“怕画不好”。
但在应图马教育学习之后发现:画画不是一场考试,而是一场对话。
对话的对象可以是窗外的云、童年的记忆,甚至是心里那个总被忽略的自己。在应图马的课堂上,没有“对”或“错”的评分表。有的只是:“试试用左手画线条?”“把情绪变成颜色泼上去”“闭上眼睛,跟着音乐涂鸦”……当有同学交出一张“四不像”的作品时,老师会笑着说:“你打破了惯性,这比画得像更有价值。”正如成都那面涂鸦墙上的宣言——“不像”比“像”更重要。因为“像”是复刻世界,而“不像”才是创造自己的宇宙。
过去,画笔是艺术家的专属工具;今天,它成了普通人的日记本。
外卖员用速写记录街角咖啡店的晨光,程序员用iPad涂鸦解压,退休阿姨用水彩画出孙女的成长故事……应图马要做的,不是培养插画大师,而是唤醒每个人的“生活画家”基因。一个50岁的学员说:“以前觉得画画是年轻人的事,现在才知道,它是我和年轻时那个文艺少女重逢的桥。”
在应图马,常听到一句话:“你的画不需要被看懂,但需要被看见。”
这里的“看见”,不是展馆里的聚光灯,而是对自己内心声音的温柔凝视。当你放下“必须画杰作”的包袱,就会发现:
▪ 画一朵云,可以不在乎它像不像棉花糖;
▪ 涂一片海,可以擅自把浪花染成粉红色;
▪ 哪怕是画一团乱麻,也可能是情绪最真实的形状。
全民画笔时代,标准答案失效了,自由表达才真正开始。
“今天想画什么?”
这是应图马送给每一位学员的“每日一问”。
在这里,没有评委,只有同伴;没有门槛,只有邀请。你的下一幅画,可以是一幅“杰作”,也可以只是一幅“我的作品”。
在应图马,重要的不是画什么,而是你终于拿起了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