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之时,他跟随父母追江逐海,看百舸争流;暮年之际,他的内心依然广阔,于江堤岸上守护母亲河。他是2021年中央政法委“平安卫士”,年度“平安之星”,同时也是崇川区天生港镇街道通燧社区的一名“法律明白人”。“有事就找老张”,这位年过古稀的退伍老兵名叫张祖发,在平凡的生活里,他一直坚守初心,倾情奉献,以崇法向善的生活态度向身边人传递着法治正能量。
循法而行 他是保护长江的“带头人”
出生在渔民家庭的张祖发一家靠打渔为生,对长江有着深厚又特殊的感情。十多年前,张祖发带着家人及周边三四十户低收家庭一起织渔网,生意红火时,每户每年可以增收一万余元。岁月变迁,2021年《长江保护法》颁布实施后,张祖发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他祖祖辈辈的手艺——织渔网。而此时他家里还有存库价值七八万元的渔网和15万元渔网销售债权,都收不回来了。但张祖发没有任何怨言,他说:“遵守国家法律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我们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保护好长江,让她造福子孙后代。”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作为“法律明白人”,他第一时间报名“巡江普法志愿队”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巡江活动,每天清晨,他都会从江边带回一网垃圾,为保护长江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节假日,他又化身“法治宣传员”,开设《长江保护大课堂》,库存渔网成为课堂教具,身边的事例成为现成案例,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给孩子们普及法律知识,让法治的种子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社区的“护江法治文化带”“忆渔体验点”旁,时常能看到穿着红马甲的张祖发在给老渔民做思想工作、给社区年轻人讲行船故事,通过母亲河的变迁宣传长江保护的重要性。从“捕鱼能手”到“普法专家”,张祖发用实际行动感染了一批又一批人加入了护江行列。
春风化雨 他是群众信任的“老娘舅”
作为一名法律明白人,平日里张祖发喜欢到网格里转转,了解社情民意。街坊们也愿意把自己家里的“底子”抖出来,和他说说心里话,自然而然,他成了大家信任的“老娘舅”。
此前小区有一户人家,因家庭矛盾导致夫妻二人“大闹三六九,小闹天天有”。张祖发知道后,主动上门做思想工作,晓之以法、动之以情。虽然一开始并不受待见,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地持续劝导,夫妻二人终于重归于好。“人民调解是社会治安的第一道防线,是作为法律明白人的重要职责。”张祖发说,“如果我能发挥余热解决一些邻里纠纷,社区干部就有更多的精力为大家服务了。”他坚信,只要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细心、耐心、真心地对待每一件纠纷,定能情理相融,消除矛盾。
多年来,张祖发主动介入成功调解的邻里、家庭民事纠纷不计其数。他为维护小区和谐稳定尽心尽力。通燧社区老年人多,文化水平不高,对法律知识掌握不深,遇到纠纷很容易陷入困境,甚至有时还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触犯法律。为了切实提升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张祖发第一时间加入“渔法明白人”工作室,他带头召集了一群热心普法的退捕渔民组成志愿队,以走访宣讲等方式将法律知识送到居民身边。受张祖发的引导,一批退捕渔娘也主动加入了志愿服务的队伍,用唯美的旗袍秀别样普法,成为社区靓丽的普法风景线。
为霞满天 他是服务邻里的“贴心人”
2016年,老小区改造工程中,为解决居民无处晾衣问题,小区在底楼空地架起不少晾衣架,没想到引来投诉不断。“这晾衣杆太高了!”“风大一点,被子就容易滑下来。”“杆子太粗,普通衣架挂不上去。”……张祖发知道后,灵机一动,用绿色尼龙绳织出一张张渔网形状的晾衣网,套在钢管上,方便居民挂衣晾物,被大家称为“便民网”。“张伯伯,小区里又加装了几根晾衣架,麻烦您露两手,给它们改造一下,方便居民晒衣服。”7月23日,收到居委会打来的求助电话,张祖发一口答应,从衣柜里取出一个布袋,拿出的是他珍藏多年压箱底的“宝贝”。一手握梳板,一手拿梭子,一双巧手娴熟地在网眼和尼龙绳之间来回穿梭,张祖发用老手艺编织着邻里的幸福生活。
每周,张祖发都会在社区“小喇叭”广播站为居民讲新闻,丰富群众的休闲娱乐生活。利用这个机会,他灵活穿插讲解法律知识,定期结合当前时事热点,为大家进行《民法典》《宪法》等法律法规知识宣讲。为了让更多的居民能够接受和理解,他全程使用南通话,并运用身边发生的实际案例来谈感受、谈理解,分析其中所涉及的法律知识。这种“接地气”的播报形式不仅让他收获了一批“老年粉”,更为基层的普法工作增添了新气象。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像张祖发一样活跃在崇川基层治理最前沿的“法律明白人”在今年达到了1800余人。一直以来,崇川区致力于打造一支在群众身边“找得着、用得上、真管用”的法治带头人队伍。通过严把“入门关”“培训关”“考核关”育好“法律明白人”,让更多的“张祖发”凝聚起法治星星之火,点亮群众的美好生活。
(李张侃、任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