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清晨7点半,在拱墅区康桥街道康锦苑小区楼下,几位市民来到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点,投放已经分好的垃圾。投放点位于志愿者宣传点对面,打扫得整洁干净,正面设有四类垃圾的开门,左面是宣传栏和休息桌椅。居民李大伯说“这里以前就是个污水横流的垃圾倾倒点,现在被改建成投放点后,真是漂亮干净,我们小区垃圾分类的氛围很浓厚,我知道垃圾分类不仅可以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还能减少污染,何乐而不为呢”。
康桥街道地处大城北核心示范区,回迁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农居房等不同类型小区相对集中,垃圾分类工作一直是老大难问题。近年来,街道探索创新垃圾分类“一小区一方案”及“上门低价回收减量”等源头治理模式。截止目前,已实现辖区垃圾分类全覆盖,沿街商铺全部撤桶入巷,从“新时尚”到“新习惯”,实现华丽转身。
分类施策,把好垃圾出门“第一关”
街道根据回迁安置房、经济适用房等6种不同类型住宅小区实际情况,以居民需求及生活习惯为导向,形成个性化“一小区一方案”,如,回迁房组建本土方言宣讲团;经适房实行分类积分换水果;公租房由管家上门分类回收;商品房针对因上下班无法定时投放垃圾的人群,将小区垃圾箱分为“定时投放”和“误时投放”两类。
“投放点门后站着保洁员,门前守着志愿者。”来自回迁小区平安雅苑的负责人告诉我们,为了让居民了解垃圾分类,做好垃圾分类,社区组建了由党员、楼组长、群团骨干等参加的“平安绿网格”志愿者队伍,不厌其烦做宣传,主动上门教分类,带动整个小区用30天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
“因为要给垃圾分类,我们自然有了节约意识。”来自康泽苑小区的白先生说,“从前做饭没有不剩的时候,现在垃圾一定要定点投放,我们就吃多少做多少,不浪费粮食。”据了解,目前该小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比例达到100,源头分类精准率达到98,达到了源头减量、精准分类的效果。
减量回收,做好垃圾资源化利用
垃圾分好了,装好了,又该送到哪里呢?为了解决生活垃圾往哪里去的问题,将垃圾变废为宝,街道完成辖区11处低价清运回收站点建设,将之前“散兵游勇”的社会垃圾分拣员“收编”,每天定时定点上门回收低价值物,形成康桥模式的再生资源清运、回收、处置一条龙服务体系;同时引进高科技易腐垃圾微生物处理设备,利用高温好氧微生物,快速发酵分解有机垃圾,产出有机肥料,每日可处理各小区送达的易腐垃圾2吨,实现循环再利用。
下一步,街道将不断完善监管措施,全力落实日常检查和监督抽检责任,积极发挥专管员、网格员的作用,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确保街道垃圾总量逐年递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