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国内 > 正文

“相遇十里,焕新未来”碧桂园十里银滩未来社区工作坊纪实

更新时间:2020-11-17点击数:文字大小:

“你想象的未来社区是什么样子?”

“妈妈喜欢植物,我希望里面全都是花花草草。”

“就像现在的生活一样,午睡醒来就能听到海浪的声响。”

“大大的窗户,完善的智能设备,奶奶身体不好,我想让阳光多多地撒在她身上。”

……

这组对话发生在碧桂园十里银滩学校,五年级的孩子们讲述着自己对未来社区的美好期许,眼神里满是欣喜。11月12日,碧桂园携手凤凰网青春BANG,邀请天津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广东工业大学高校设计师团队来到这里,打造碧桂园十里银滩未来社区工作坊,探讨高效建筑、人与社区生活可持续运营体系构建,并通过一堂“设计启蒙课”,与学生一起跨界畅想,让他们亲身体验作为“小设计师”为未来社区建设所能释放出的创意与能量。

高校设计师团队与十里银滩学校孩子们合影

赋能创造力,设计让美好发生

“在和小朋友互动过程中,我惊叹于他们对色彩的把控力,敢于打破常规,拿起画笔时,身上那种创作的认真劲儿让我非常动容。”来自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学生张洁莹感慨道。她们团队以《居住畅想——未来社区自然互动设计》为主题,提出设计思维五步法,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为孩子们讲述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学生张洁莹分享

天津大学设计团队现场科普“消极区域”的概念,并以《绿网行动-社区环境织补计划》为主题进行分享,提倡利用低成本、可复制、模块化、像素化等设计思维消解社区里人与环境不和谐的区域。为了便于理解,他们特别制作3D建筑模型,让同学们近距离感知的同时,还详细介绍如何通过设计介入让社区更加充满生机。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王鹤现场分享

“我希望未来社区邻里和睦,环境共建共享,情感上深入衔接,整个社区就像一个和谐的家庭,每个孩子都能拥有阳光快乐的童年。”来自广州美术学院的学生郑晗雨也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希冀。他们团队从儿童活动视角出发,呼吁关注社区儿童的社交需要,打造活动聚集场所,鼓励孩子们多利用日常废弃材料参与配套游戏设施设计,培养他们的环保与创新意识。

广州美术学院团队代表郑晗雨左与工业设计学院教师王柳庄右

活动现场,设计师们提前准备好裁剪好的瓦楞纸板,由孩子们自行选择颜色填充制作,每一笔颜色都夹杂一份笃定和认真。“在这些孩子们身上,我切实感受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实不分年龄层次,每一个人都可以是美好生活的设计师。”来自天津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杨洋说。

天津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杨洋与孩子们互动

同学们在认真涂色创作

在本次工作坊开始前,十里银滩学校校长易霞仔也对活动送出寄语,他表示希望通过这次关乎艺术、科技与生活的设计分享,在已有的教学基础上,能够为孩子们、为十里银滩学校带来一个更新的教育融合与课程体系创新。

碧桂园十里银滩校长易霞仔介绍学校情况

美好十里:从安身之所,到安心之地

设计所凝成的美好生活构想不仅在学生心中悄然扎根,也同样漾成涟漪,在成年人身上蔓延开来。活动当天,几位家长也来到现场,全程倾听高校设计师团队的关于未来社区的精彩分享。而他们之所以选择在十里银滩社区生活,起因几乎全是想让孩子接收更好的教育条件,但长期置身其中,也渐渐发现社区生活的意义并非仅止于此。

碧桂园十里银滩学校内景

“我在这里待了近5年时间,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幸福感的提升。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至关重要,一个自然优美、和谐融洽的社区氛围不仅让人感到轻松踏实,而且非常有利于孩子的个人成长和人格培养。”家长李鹏说道。

对于家长黄艺花来说,让她最为感动的是十里银滩社区和学校带给女儿的变化,“3年时间,女儿从胆小怕事的性格,变得很有担当,充满自信。前段时间她勇敢竞选班长,向同学们承诺自己将会成为一名来自宇宙的班长,为大家送去更多的爱。”

学生家长们正在认真倾听分享

作为十里银滩学校的一名美术老师,来自四川成都的杨钢琴在这里生活了4年。她心里对未来社区的构想其实与现在的生活别无二致,“阳光和大海都能触碰,热爱的职业和热闹的氛围都在身边,身体和心灵也在向阳生长。”她说。

杨钢琴与学生们一起创作

关于未来社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定义和理解。

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王鹤看来,未来社区要关系和关照到每一个人的需求,它不只是对未来的构想,更要立足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现状,这也对青年设计师们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有责任、有义务运用设计创新和先进技术,去满足人们对美好未来社区的构建期望,这也正是高校设计团队此行来到十里银滩的重要原因之一。

未来社区:家,就是美好生活目的地

十年变迁,从人迹罕至小渔村变身璀璨滨海大都市,从项目版图的逐步扩大到城市服务功能的显现,再到建筑技术的进步,从产品系的丰富到配套服务的完善,碧桂园十里银滩正在续写着新的故事。在此次工作坊中,三所高校设计师团队也受邀前往十里银滩正在建设的维港湾社区实地调研。

十里银滩维港湾项目总赵敏为高校设计师团队讲解看海园林设计

“人在景中、景在心中。”来自广东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系教师王晓岚用八个字形容当时感受,“十里银滩所呈现出的景色,从居住楼房形状以及错落交叠的位置,一定程度上是一座大山一样凝望守护大海,并没有过度开采或变动自然环境,而是顺势而为,互相尊重地去彼此爱护、欣赏,这种将人与自然以往的依赖关系转变为依存关系,是未来社区建构至关重要的一环。”

广东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系教师王晓岚

调研过程中,十里银滩维港湾项目设计负责人王俊为师生们介绍了项目情况,也分享了关于建筑设计如何助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建筑设计助力社会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对生态的保护上,既要做到节能节约最大化,满足生活属性需求,更要重点关注材料的安全性和环保性。”

十里银滩维港湾项目设计负责人王俊为高校师生介绍项目情况

通过对维港湾社区的体验走访,高校设计师们慢慢发现,原本关于未来社区的美好设计构想,其实已经在现实生活中展露端倪。

“如何处理好这么大的垂直高差,以及建筑与海洋的关系,如何能够保证更好通风和采光的同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参观维港湾项目后,我们收获颇多。这里所体现出的先进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特别是对生态和人文的关注,和我们对未来社区的构想非常一致。”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王鹤说。

碧桂园十里银滩实景

碧桂园十里银滩维港湾园林实景

从服务设计角度出发,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教师王柳庄以为,未来社区建设更要关注精神及人文层面需求,服务不同年龄圈层,要将老年群体从边缘拉回来,作为社区一份子共建社区文化。十里银滩不仅为社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环境以及教育条件,而且还设立了包括CP长者屋、社区医疗服务站等高端养老机构,正是能够将全方位关怀落实到位,才吸引了超六万户业主再次定居安家,让这座原本人烟稀少的边陲海湾,有了十足的人情味与烟火气。

维港湾项目面朝大海的阳台环境

在这种社区文化培育下,“家”的概念被绘制得如此清晰且美好,也将延伸出更多幸福感:老年人能够在这里聆听自我,体面且有尊严地与生命对话;成年人能够充分享受智慧建筑带来的种种便捷,社区和谐氛围所衍生出的万般暖意,又将陪伴在这里成长的孩子们,一路从孩童走向少年,不舍勇敢与善良。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版权申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部分图片或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无意中对您的权益构成了侵犯,我们深表歉意,请您联系,我们立即删除